当前位置:首页 >
=== 黄平城区高清地图 ===
=== 黄平县资讯概况 ===
黄平县情:黄平县县情介绍,黄平县,位于贵州省东南部,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北部,东邻施秉县,东南接台江县,南与凯里市接壤,西连黔南苗族布依族自治州的瓮安县、福泉市,北接遵义市的余庆县,连接三地州,接壤六县市。幅员面积1668平方公里,辖9乡5镇243个行政村,总人口36.17万,其中苗、仫佬等少数民族人口占64.24%。黄平县距州府凯里49公里,距省会贵阳176公里。自黄平县到达凯里后走上(海)——瑞(丽)高速,往北可到上海,走贵(阳)——新(广西新寨)高速可到北海,随着贵(阳)广(州)快速铁路和厦(门)蓉(成都)高速公路通车,黄平北上、南下更为便捷。建国前,黄平交通陆上有古驿道西达贵阳,北通遵义,水上有清水江和舞阳河航运直达湖南,空中有旧州飞机场飞机往来芷江、贵阳等地,是黔东南水、陆、空运十分发达的县份,也是湘黔交通要道和战略要地。解放后,陆上交通优势取代了水运和空运,特别是黄平卷烟厂的兴办和发展,黄平曾一度辉煌,是中国西部的知名小县。现在,湘黔铁路、株六复线横穿县内谷陇、苗陇、翁坪等3个乡镇,境内黄平火车站有旅游列车停靠。湘黔公路横穿县境,省道湄黄公路直达遵义通重庆、四川,周边五县公路畅通黄平。黄平旅游支线机场已经省政府立项,正报经国家批准,黄平机场的修建,将为黄平经济的起飞插上坚硬的翅膀,并助推黔东南、遵义和黔南三地州经济社会向前发展;凯里经黄平至余庆的高速公路已纳入全省高速路网规划,列为第一批县县通高速的实施范围。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,黄平的农产品开发、矿产品开发、林产品开发、水利开发、旅游开发等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。,全县生产总值完成113630万元,比上年增长12%,财政收入完成8424万元,比上年增长34.1%,农民人均纯收达2344元,比上年增长16.9%。邮政、电信、联通、移动通讯业务覆盖全县各乡镇,通电话村数和农村电视普及率达95%以上。县境内有110千伏变电站1座,35千伏变电站4座,已并入国家电网。黄平历史悠久、文化灿烂,人文资源积淀深厚。有文献可考的历史2500多年,其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。旧州多次为历代州、郡、府所在地,曾为战国的且兰国,新州、重安为历代古城要镇。独特的文化在黄平的开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,红军二过黄平,肖克将军、王富海烈士等“革命文化”,林则徐、和珅、郭沫若等在黄平留下传奇故事的“名人文化”,旧州有代表性的封火墙等“古建筑文化”、谷陇重兴独特的“飞云洞“宗教文化”、朱家山“生态文化”等,璀璨夺目,异彩缤纷。黄平有“科名辈出,甲于他郡”的说法,有“鱼米之乡、文化之邦和旅游圣地”的美誉。黄平文物古迹别致。县境内人文景观50余处,其中旧州古镇和飞云崖2处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,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6处。誉称为“黔南第一洞天”的飞云崖,其庙宇建筑和园林建筑风格别致,明、清、近现代诗文名家碑碣林立;旧州古建筑群错落有致、别具特色,充溢着古今中外特色各异的建筑色彩,现今还保留着的旧州文昌宫、仁寿宫、天后宫等古建筑,是历史再现的“活物”。此外,还有反映中国古代桥梁文化的各类石拱桥和反映现代历史轨迹的“三朝桥”。黄平地处黔中丘原向黔东低山丘陵过渡地带。地势由西、西北向东、东南部逐渐降低。山脉多呈北东走向。地形北部山地隆起为黔北高原武陵山脉的延伸,南部隆起山地为苗岭山脉的余系,中部为河谷坝子和丘陵地带。境内海拔高度在600—1200米,最高海拔1367米,最低海拔519米。境内土地肥沃,物产丰富。黄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,四季分明,气候温和,冬无严寒,夏无酷暑,雨量充沛,雨热同季。年平均气温15.1℃,最热的7月平均气温为24.7℃。年平均降雨量1114.2mm,平均雨日(≥1.0mm)有178天,全年有83%的降雨量集中在4—10月份。黄平县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,粮食以水稻为主,其次为玉米、红薯、马铃薯,经济作物以烤烟、油菜为主,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的不断加大,经济作物转变为以中药材太子参、甘蔗为主,果树以柑桔为主,多为温州蜜桔,另外有金秋梨、无籽西瓜。柑桔年产量达10万吨,无籽西瓜年种植超过2万亩,马铃薯年产量达10万吨以上。
区域概况:黄平县耕地面积1.70万公顷,森林覆盖率35.42%。辖5个镇,9个乡,252个村民委员会,11个居民委员会。年末总人口34.74万人,其中非农业人口2.31万人,少数民族人口21.83万人。人数较多的少数民族有苗、壮、布依等族。人口出生率14.38‰,自然增长率7.85‰,计划生育率95.6%。主要矿产有汞、铁、铅锌等。黄平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舞阳河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,也是贵州东线旅游的窗口。全县旅游资源十分丰富,自然风光旖旎秀丽,历史文化悠久深厚,名胜古迹独特众多,民族风情浓郁古朴,有自然景观52处,人文景观43处,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,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6处,辖飞云崖、飞云大峡谷、野洞河、重安江、旧州古镇、舞阳湖、上舞阳河、浪洞温泉、望坝、枫香革家寨、谷陇大寨、太平洞苗寨等著名景区(点)。

行政区划:黄平在改土归流前,属土司统治,地方行政区划难以考究。黄平的地方行政区划设置,始于明朝万历二十九年四月二十九日(1601.5.30),明朝政府将原播州地改土归流,黄平安抚司改为黄平州,基层实行里甲制度,编户三里,即黄平里、天官里、太平里。清朝康熙二十六年六月戊辰(1687.7.30)裁并兴隆卫入黄平州,移州治于卫城,编户六里三土司,即黄平里、兴隆里、太平里、在城里、后路里、重安里和岩门司三庄、重安司大小三甲、朗城司上下六庄。民国三年一月一日,黄平州改为黄平县,实行区、团、甲三级行政区划,全县有八区98团1410自然寨,兴隆里和朗城司上六庄地并为中(城)区(新州),重安里四官庄、重安司大小三甲和岩门司三庄地并为东区(谷陇),重安里客民所居里地、朗城司下六庄并为南区,黄平里上塘七寨、四哨析为西区(上塘),黄平里改为北一区(旧州),后路里改为北二区(金坑),在城里改为北三区(平溪),太平里改为北四区。民国十六年(1927年),划全县为新州、旧州、重安、谷陇、平溪、太平6区,区下设保、甲、排三级。民国二十一年(1932年),全县改设8区,23乡(镇),乡(镇)下设保、甲。民国二十七年(1938年),乡(镇)改为联保,全县设6区,35联保,联保下设199保,2017甲。民国二十九年(1940年),废联保,撤区公所,全县划为四屏、旧州、重安、太平四个指导区,同年又划分为3镇20乡,215保,2269甲。民国三十八年(1949年),全县设两个区,21乡(镇),170保,1666甲。1950年,全县建立四屏、旧州、重安、谷陇、平溪5个区和21个乡(镇),164个村,1457农会小组。1953年划全县为5区70乡镇。1956年调整为43乡镇。1959年至1962年,黄平、施秉两县合并,全县有四屏、旧州、重安、谷陇、平溪、施秉、双井、紫荆8个区。1962年,两县分治后,全县恢复为5区23公社,304个大队,2109个小队。1963年扩编屡45个公社,266个大队,2091个小队。1967年,区、公社建立革命委员会。1984年公社革命委员会改为乡(镇)。1987年,全县划为5区,27乡(镇),250个村民委员会,2120个村民小组,1907个自然寨。1992年1月12日撤区并乡,全县辖新州镇、旧州镇、重安镇、谷陇镇、平溪镇5个镇,野洞河乡、黄飘乡、上塘乡、一碗水乡、纸房乡、浪洞乡、翁坪乡、重兴乡、苗陇乡9个乡。
关于网站 | 网站地图 | 链接索引 | XmlMap | 帮助中心
copyright © 2022 中国行政地图网 inc. all rights reserved.